发布时间:2024-11-09 12:15:44 来源: sp20241109
央广网乌兰察布9月7日消息(记者刘晓祺 见习记者邵玉琴)白露时分,天气微凉。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的马铃薯开挖。田野里,丰收在望。
在四子王旗乌兰花镇一个两居室的居民楼里,82岁的都贵玛站在窗前向外张望。
女儿旭日说,一到秋天她就开始牵挂牧区家里的庄稼和牛羊。老人最担心的是,家里的羊能否有足够的饲草安全过冬。
即将入冬,都贵玛从柜子里收拾出来冬天的棉袍,放在床沿边,随时备用。
听说家里来了记者,她喜出望外。在外孙的搀扶下,从卧室走到客厅。老人走起路来依然利索,只是没有那么稳健。
这是一个二室一厅的新楼房,装修简洁明快,干净整洁。由于身体大不如从前,女儿放心不下,这几年照顾额吉成了她生活的全部。
她还将二儿子从外地召唤回来,一起照顾额吉的生活起居。
“额吉的腰腿不好,就怕摔着。”女儿说,别看额吉行动不便,可是心里却像明镜似的,啥都明白。
在都贵玛额吉家里,有一个黑色笔记本,上面记录着额吉学习感受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摘要,还有从报纸上抄写的感受。只是现在,额吉的视力和听力开始下降,摘录笔记的习惯基本搁浅。
不过,自从有了智能手机后,额吉养成了新的习惯,那就是每天通过手机看新闻,了解国家大事。
此外就是通过微信和她抚养过的孩子们聊聊天、拉拉家常,询问身体情况。
就在记者采访的前一天,额吉还惦念着“国家的孩子”扎拉嘎木吉。虽然都贵玛额吉不是他的“养母”,但老人就像母亲关心孩子一样,问他“晚饭吃过了没有”,只是对方一直没有回复。
今年5月7日,扎拉嘎木吉去看望他的“嬷嬷”。扎拉嘎木吉说,别的“国家的孩子”都叫都贵玛额吉,只有他叫“嬷嬷”,因为“我的养父母和嬷嬷是邻居,嬷嬷是看着我长大的”。
都贵玛最眷恋的还是她放牧牛羊的四子王旗脑木更苏木草原。每年夏天,额吉在女儿的陪同下回牧场住一段时间。
额吉的大外孙和孙媳妇长年在牧区种地放羊。尽管养了几十只羊,但是对于额吉一家人来说,有着特别的使命和意义,那是对草原的守护,对文化的传承。
当然,都贵玛老人牵挂的还有那些扎根在草原上的“国家的孩子”。记者了解到,在额吉养育过的28个“国家的孩子”中,有近一半被草原牧民收养,他们都没有返回上海,而是留在了草原。
他们在这里结婚生子,说着一口地道的蒙语,过着和世居牧民一样地道的草原人民的生活。骑马放羊,喝奶茶、吃手把肉、做蒙古袍……
9月4日,淅淅沥沥的雨下个不停。下午三时许,孙保卫来到四子王旗博物馆展厅,在“人民楷模”都贵玛展区驻足良久。他是都贵玛额吉养育的28个“国家的孩子”中年龄最小的一个。
“我是一岁左右来到内蒙古,当时因为年纪太小,很多事情没有印象,直到初中的时候,才得知自己的身世,也才知道我的第一个额吉是都贵玛。”孙保卫至今还记得第一次见到额吉时的场景。
“老人家远远地出来迎接我们,她颤抖着拉着我们的手,那是一位母亲对儿女的期盼。到了屋里,老人把一早就准备好的奶茶、手把肉端上来,亲手喂到我们嘴里,生怕我们吃不上。还问我们,家庭和工作的情况,孩子们的情况。这让我泪湿眼眶,再次感受到母亲般的温暖。”孙保卫说。他是不幸的,襁褓中就被迫离开了亲生父母。同时也是幸运的,是国家和草原人民养育他们健康长大。
他的养父母将他视为己出,从不让他吃一点苦,更不愿意让别人知道他曾经的身世。如今,养父亲已经过世,但是让他欣慰的是,都贵玛额吉还健在。
因为住在镇上的缘故,这些年,他常有机会去看望都贵玛,每次去,额吉总是一把攥住他的手聊家常。
他说,前几天他还和小时候从上海一起来的哥哥姐姐们相聚草原,遗憾的是额吉因为身体原因未能一起团聚。他告诉记者,在额吉养育过的28个孩子中,已经过世了好几位。如今,退休后的他们在一起,格外珍惜曾经的亲情。他们没有血缘关系,但早已经超越了骨肉亲情。
都贵玛是内蒙古自治区杜尔伯特草原上一位普通妇女,上世纪60年代初,19岁的都贵玛没有结婚,就成了28名上海孤儿的母亲;她没有上过医学院,却用自学的妇产科知识挽救了四十多位母亲的生命;都贵玛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却在平凡的奉献中感动了无数人。
2019年9月29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都贵玛被授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
如今,“人民楷模”“草原最美的额吉”都贵玛已经成为全社会学习的典范。在内蒙古很多中小学校的宣传栏里,“人民楷模”都贵玛赫然在上。
这是草原人民对榜样的致敬,更是传递人间大爱、讲好中华民族一家亲故事的生动践行。 【编辑:梁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