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0 00:05:23 来源: sp20241110
中新网 呼伦贝尔2月8日电 题:中俄边境线上的护路人:在原始林区里与路为伴
作者 张玮 刁宇来
“2月8日,农历腊月二十九。”拉布大林边防管护队队员张啟国翻开新一天的日历,收拾好工具,和队友们继续出发。
早8时,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额尔古纳市的奇乾乡炊烟袅袅,拉布大林边防管护队队员们踩着厚厚的积雪艰难行进着。
冬季的大兴安岭林区,最高气温不到-30℃,清晨的阳光还没有穿透密林,白茫茫的林海中,身着橙色工服的管护队员格外显眼。
331国道,又名丹东—阿勒泰公路,全长9333公里,穿越我国北部边境地区。其中,恩和哈达至激流河段位于中俄边境,贯通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林区。
图为拉布大林边防管护队车辆行驶在茫茫林海中。(无人机照片)李辉摄为了保障沿线驻防单位、边疆居民的给养运输和日常出行,拉布大林边防管护队常年驻守在这条边防路上,清雪除冰、养护道路、保障畅通。
52岁的张啟国是边防管护队奇乾道的班长,1992年来到这条边防公路,他已经和冰包“战斗”了32个冬天。
冰包,学名涎流冰,是林区道路上特有的现象,也是冬季公路养护最大的难题。
山体流出的泉水涌到路上,冻成冰包,上面是硬壳,中间是泉水,车辆人员稍不注意就会“深陷其中”。
图为管护队员们砸桩、立板、钉塑料布,拉起百米长的“挡水墙”,延缓冰包对公路的影响。李辉摄“今天的第一处作业点距离奇乾乡3.5公里。”张啟国边走边向记者介绍,管护队维护的331国道路段有两个乡镇,一个是全国唯一无常住人口的恩和哈达镇,另一个就是仅有7户人家的奇乾乡。
“这是进出奇乾乡的唯一通道,虽然仅有7户人家,但年关将至,为了保障通行,管护队需要处理线路上最大的‘拦路虎’——冰包。”张啟国说。
拉布大林边防管护队队员韩福军告诉记者,以前,养护人员会对出现的冰包即时清理,但效果不好。破冰清除会使冰层下面没有冻实的水淹没更大面积的路面,而且不断涌出的山水会继续覆盖公路,难以根除。
所以,管护队今年想出了一个缓“冰”之计——围挡封堵。
在山体侧面,队员们砸桩、立板、钉塑料布,拉起百米长的“挡水墙”,延缓冰包对公路的影响。淌出来的冰水灌进了韩福军的鞋里,但他顾不得,“我们这活儿着急,没带备用鞋,挺一挺,把活儿干完回去再处理。”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忙碌,这一处的冰包基本围挡完毕,可以保证车辆的正常通行。大家来不及休息,急匆匆地赶往4258处作业点。
图为一路上,管护队员们欢歌笑语,忘记了劳累与寒冷。韩希臣摄路上,韩福军告诉记者,等到3月份天气转暖,他们再来集中清除。“即使还有山水涌出,也不会再形成大面积的冰包。”
4258处作业点形成的冰包长300多米、高两米多,这是331国道沿线的“老大难”。
在加高围挡的时候,现场突然发出“嘣”的一声。由于山体出水量过大,封堵的冰包崩裂,围挡的塑料布从木板间隙顶出一个“水包”,且不断增大,随时可能破裂。
突发状况让张啟国很着急,如果不及时处理,会有更多的水流向路面,产生更大的冰包。大家提起鼓包的塑料布,小心翼翼地在鼓包处增加挡板,抢修破损处,控制溢出的水量。
修好围挡后,队员们在冰面上撒上炉灰,这才算放心。
公路人对冰包可谓“爱恨交织”,这既是他们工作中最大的“拦路虎”,也是生活中离不开的水源地。由于生活区用水困难,管护队在处理冰包的时候,会把冰包里的水罐装回去使用。
1993年出生的米鹏是管护队里的年轻人,但他也已经在这条路上工作了13年。
“路上作业,打水、吃饭都不是件容易事。”米鹏说,他们忙的时候,车不敢熄火,因为极寒天气下车辆很难再次启动,而且暖风口还热着大伙儿的午饭。
图为大家围站在作业车的发动机盖前,开启午餐时光。于龙江摄中午1点钟,就着和煦的阳光,管护队员们开启简单的午餐时光。大家围站在作业车的发动机盖前,有说有笑,忘记了疲惫和寒冷。
在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北部原始林区,无水、无电、无网络信号,从1988年专业的公路养护队伍进驻这里开始,一代代的养护员守护着414公里长的路段。即使这段路鲜有人走,但他们与路为伴,一直在路上。(完)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