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携手科技掀起教育新浪潮

发布时间:2024-11-02 07:22:43 来源: sp20241102

原标题:艺术携手科技掀起教育新浪潮

图为河北省邯郸市涉县数字媒体专业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学习影视后期剪辑。新华社发(郝群英摄)

大语言模型与人脸镜像交互,数字媒介与编织工艺融合,智能穿戴装置与人体链接,人工智能遇上青花瓷……近日,在清华大学主办的第六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上,一件件作品借助脑机接口、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以光影、绘画、装置等形式呈现在与会观众的面前。

在研讨会上,来自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深圳大学等的多名专家学者围绕艺术与科技跨学科融合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等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与讨论。

艺术与科技相结合,催生了哪些新专业?高校开设艺术与科技结合的跨学科专业正面临什么样的挑战?为此,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一批跨学科专业应运而生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以人工智能、物联网、脑机接口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与艺术加速融合,重构现代艺术教育体系。

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设计系讲师刘晴表示,科技的发展推动了各学科交叉融合。在艺术学领域,与科技结合、具有代表性的专业有数字媒体艺术、艺术与科技、新媒体艺术等。

记者了解到,以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为例,截至2023年,全国范围内已有216所高校开设了相关专业,其中包括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双一流院校。

艺术与科技专业是2012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的特设专业,归属于艺术学科门类下的设计学类。目前开设这一专业的有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51所高校。

艺术与科技交叉的其他专业也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自2022年起,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新增了科技艺术专业。该专业注重从艺术创作的视角探索交叉学科的新趋势,为艺术与科技融合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这些专业普遍强调艺术元素与具体工程、技术相结合。有的侧重于人文艺术领域中美的表达,有的聚焦于具体的技术与行业应用,旨在为社会发展输送具备艺术与科技跨界融合能力的人才。”刘晴说。

深圳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助理教授刘天明认为,艺术与科技结合有助于打破学科壁垒,实现跨专业互渗、互鉴,为单一学科的诸多问题提供了更多、更好的解决思路。

不同院校培养方案各具特色

近年来,在“新文科”“新艺科”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我国不少高等院校开设了与之相关的跨学科专业,探索各具特色的教学模式。

就艺术与科技专业而言,刘晴说:“在制定培养方案时,院校会根据自身的定位和特色,侧重信息艺术设计、展览展示设计和新媒体艺术设计等不同方向。”

记者发现,作为信息艺术设计方向的代表院校,清华大学开设了交互设计、信息设计、新媒体艺术等设计课程和创意编程、物理计算等技术课程,让学生应用人机交互技术,设计面向未来的交互产品。

展览展示设计方向注重培养学生在会展策划、展览、展陈、室内设计中具备应用新技术的能力,代表院校有深圳技术大学、上海大学、合肥大学等,核心课程包括交互界面设计、材料与结构设计、展示空间规划、数字博物馆设计等。

区别于上述两个研究方向,新媒体艺术设计通过让学生学习媒体科技、VR/AR制作技术、机械动态雕塑、计算机编程语言等课程,使他们具备设计影视特效、制作数字动画和剪辑的能力。目前,浙江大学、广州理工学院等高校已经开设相关课程。

除了普通院校外,艺术类高校中的美术院校也根据自身学科特点和资源优势,积极搭建平台,打造特色专业,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以中央美术学院为例,该校目前在艺术与科技专业推出了4个研究方向,分别是机器人科技与艺术、智能科技与设计研究、生物科技设计和新兴社会媒体科技艺术。同时,学校开设物理互动基础、演化设计与增材制造等课程,授课内容包括3D打印技术原理、电子电路基础知识及操作、传感器基础知识及应用等。依托于开放的教学理念,中央美术学院搭建了艺术与科技融合创作平台——AoBM实验室。目前,实验室已与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等多个国内科研院所联合创作,推出《自然之息》《微言》等作品。

科技艺术专业也是艺术创作与科技创新深度结合的跨学科专业。“与艺术与科技专业不同,科技艺术专业属于美术学类。”刘晴说,目前开设科技艺术专业的院校基本以艺术类院校为主,重视运用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辅助创作艺术作品,落脚点更偏向于艺术创作本身,而非具体的设计应用。

刘天明说:“跨学科的艺术类相关专业,在课程设计方面除了需要引入艺术类知识外,理工科内容也不可或缺,包括编程、建模和机器人控制等。”他以自己在深圳大学开设的人工智能艺术创新创业课程为例,学生不仅要有美学功底,还要具备Midjourney绘画、Runway自动生成视频等软件使用技能,同时要了解市场营销模式和用户的消费习惯。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

明确艺术与科技、数字媒体艺术等专业的学科范畴是推动其发展的关键。在刘天明看来,艺术与科技融合的专业多数仍属于艺术学范畴,而不属于理工科。对此,他强调:“既然是艺术学,就需要保留艺术的表现力和深刻性,不能成为简单的视频艺术、交互艺术、AI艺术。”

为了推动跨学科专业发展,刘晴建议:“教师需要构建系统完善的跨学科课程体系,精心设计课程内容,按学科教学逻辑的顺序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学习,系统掌握交叉学科的核心知识。”

此外,师资队伍经验相对不足,也是相关专业建设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教师不仅需要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还必须能够灵活运用最新技术,保持对行业动态的高度敏感。”刘晴建议,学校应进一步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广泛吸纳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人才,邀请实践经验丰富的行业专家参与指导,提高产学研协作的效率,让学生“走出去”,让专家“走进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杨昀从自身的教学经历出发,谈及近期开设的《奇点生物技术与生命艺术》课程时认为,组建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教学团队至关重要。她认为:“跨学科专业要求授课教师既要有对本学科专业知识的研究深度,还要保持对其他交叉学科知识的研究广度。对此,教师需要广泛了解科技发展史、艺术发展史等内容,从而加深对科学和艺术之间关系的理解。”

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和不断变换的艺术浪潮,艺术与科技融合催生的新专业对教学内容提出了更高要求。刘晴说:“教师更需要保持与时俱进的态度,在充分利用在线资源,更新教材和实验内容的同时,还要强化学习能力,提升跨学科教学质量和效果。”

(实习记者 薛 岩)

(责编:郝孟佳、李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