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间10分钟不该困在教室里

发布时间:2024-11-05 09:00:12 来源: sp20241105

  静子

  近日,多家媒体调查揭示中小学生“课间10分钟”被约束现象:有班主任规定除接水、上厕所外,学生都要待在座位上;有学校安排值日老师、学生干部在每层楼巡查,严禁学生在走廊追逐玩耍;更有老师以强调纪律为名,想方设法让好动的学生安静下来,并美其名曰“文明休息”……小课间校园正在变得“静悄悄”。

  “消失的课间10分钟”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2019年一项针对1900余名家长的调查显示,75.2%的家长认为身边中小学存在“安静的小课间”,且在小学最为突出。然而,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双减”政策的落地落实,如今这一现象仍“遍地开花”、层出不穷。有必要追问,到底是谁“偷”走了孩子们的课间10分钟?把宝贵的玩耍时间还给孩子们到底有多难?

  综观各媒体报道,不难发现校方存在的顾虑与难处。其一,安全问题是绕不过去的一个坎儿。比如,不少城区学校的教学楼建得比较高,学生跑上跑下电梯不够用,而狭窄的楼道较易发生拥挤踩踏。再比如,玩耍过程中学生偶有磕磕碰碰,而此时学校不仅要向家长道歉,还可能涉及赔偿等问题。其二,硬件条件不充分当引起足够重视。必须指出的是,目前不少学校的操场狭小、运动设施有限,恐难以满足短时大量学生的涌入。此外,部分教师习惯于拖堂、提前上课等,亦严重压缩了学生们的放松时间。微博话题“中小学生连上厕所的时间都快没了”冲上热搜榜,或许也从侧面说明了此问题存在的可能。

  即便如此,课堂10分钟“静悄悄”就合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正所谓“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只有精神世界充盈、身体健康成长,才是当代中小学生应有的样子。然而,出现在各地的“课间被偷走”现象显然有悖以上期待——过度约束不仅是在压抑孩子的天性,可能导致其精神倦怠;而且还会影响到孩子的身体发育,比如出现近视、脊柱侧弯等一系列健康问题。鉴于此,教育部制定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就明确规定,“学校不得设置侵犯学生人身自由的管理措施,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

  课间10分钟,动起来又何妨?目前社会已就落实相关规定形成了普遍共识,且不少地方也作出了正式回应,接下来的工作重点在于把规定落到实处、落到细处。细究各地的典型做法:有学校主动加强对学生的技能指导和安全教育,以降低磕碰等意外发生的概率;有学校派出体育教师、年级教师等在楼梯、操场进行巡查,以确保学生平安……以上有益经验值得学习。此外,家校共育才能携手同行、共创未来,当发生校园安全问题时,社会和家长亦应多一份理解与智慧,而不是将责任全部推给学校和教师。

  “让我们那疲劳的眼睛看一看蓝天,让紧张的大脑吹进清风……”相信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歌词中的美好画面必将走进校园生活、走向美好现实!(南方日报)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