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5 13:06:43 来源: sp20241105
新华社北京1月4日电 特稿|彩云长在有新天——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世界启示
新华社记者韩梁 陈杉
新年的阳光,照拂神州大地,光耀万里山河。这片土地,滋养了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并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中华文明。
今日之中国,一头连着深厚悠远的历史,一头通向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
内化的文化自觉、宏阔的历史视野、深邃的战略考量……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书写文明华章,为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注入文化力量。
以文明之光照亮民族复兴之路,以文明之力增益人类现代化探索,以文明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视野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壮阔实践,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钤印东方文明,为推动世界持久和平发展、繁荣进步提供思想启迪。
(一)与古为新
“中国国家版本馆是无价之宝。”金秋十月,漫步于燕山脚下的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通伦仔细观看一个个展柜,不时发出赞叹。
通伦说,习近平总书记关心推动国家版本馆建设,体现了总书记同志对传统文化保护的高度重视,“有利于一代代中国人将璀璨丰富的中华文明传承下去”。
这是2023年5月拍摄的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文瀚厅。
何以中国?
它镌刻于华夏文明的历史长卷,融汇于民族复兴的壮阔征途,彰显于大国外交的坚实步履。
“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以独树一帜的创新创造、一脉相承的坚持坚守,树立起一座座文明高峰。”习近平总书记如此描述中华文明的灿若星河。
是什么造就了这样的文明高峰?
2023年4月,羊城广州繁花似锦,习近平总书记邀请法国总统马克龙漫步岭南园林,临水而坐,观景品茗。千年古琴奏一曲《高山流水》,两国元首共同欣赏。
“了解今天的中国,要从了解中国的历史开始”,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对中国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身处民族复兴与世界百年变局交织激荡的时空坐标系中,如何让中华文脉弦歌不辍,如何让文明薪火相传不息?
2023年以来,从中国国家版本馆到中国历史研究院,从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到汉中市博物馆,从苏州古城到景德镇,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一座座博物馆、一处处文化遗产,从历史中汲取走向未来的智慧。
2023年6月,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为中华文明“精准画像”。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深入推进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郑重宣示。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中华文明的强大生命力,激发亿万人民对文化文明的绵长记忆和创造伟力,推动中华文脉绵延繁盛、历久弥新,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习近平总书记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思想指引。
演员演绎水下飞天舞蹈《洛神水赋》(视频截图)。
今日华夏大地上,中华文明的创新活力迸发,文化之花绚丽多姿。
从《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的惊艳刷屏,到《觉醒年代》《三体》的海外热播,彰显东方美学、饱蘸中国精神的文艺作品引发海内外观众的共情共鸣;
从“文博热”火爆、“国潮风”劲吹,到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文旅融合的迭代升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彩出新,持续为经济社会发展赋能;
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人心,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斐然成就,中华民族从文化自信迈向文化自强的脚步更加有力;
从协助多国修复文物古迹,到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合作,中华文明与世界不同文明互美互鉴、携手发展的行动更加坚定。今日之中国,正以开放包容的胸怀、与古为新的精神,扎根于中华大地,屹立于世界东方。
中国道路的成功给了人们一个重要启示:各国应当立足于自身文化主体性谋求长远发展,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新生。
斯洛文尼亚前总统达尼洛·图尔克说,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传承使其在现代社会中保持了极强的适应性和生命力,中华文明通过不断演化和创新“屹立不倒、发扬光大”。
吉尔吉斯斯坦前总理朱马尔特·奥托尔巴耶夫认为,在传承和弘扬历史文化的同时,需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之能够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智慧指引,“在这方面中华文明展现了强大生命力”。
(二)其命维新
“一座未来之城雏形初显。”2023年6月,越南总理范明政在参观河北雄安新区后有感而发。
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访问越南。在会谈中,范明政总理主动提起雄安新区与海南自贸港建设等方面的巨大进展。他诚挚地表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两个结合”方面取得历史性成就,越方对此表示敬佩并愿意继续学习借鉴。
这是位于雄安新区启动区的中国中化雄安总部001大厦项目建设现场(2023年3月30日摄,无人机照片)。
“‘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
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铺陈时代发展新图景,这是中国式现代化承载的时代内涵,亦是历史使命。
“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政实践,彰显“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价值追求;14亿多中国人民“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奋斗力量,展现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的民族品格;高质量发展释放的不竭创新动力,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开拓精神的生动写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是对“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传统思想的传承发扬……建立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的中国式现代化,焕发出勃勃生机,彰显出强大活力。
越来越多的国家走向中国、携手中国,获得发展经验,汲取治理启迪,分享繁荣机遇,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密码中探寻发展的金钥匙。
访华期间,巴西总统卢拉参观华为上海研究所,听取数字经济和技术趋势的介绍,表示“我们要同中国就数字创新、文化交往开展更密切的交流”;所罗门群岛总理索加瓦雷在南京参观黄龙岘茶文化村,详细了解当地依托生态和文化产业实现脱贫,感叹“中国的成功为世界各国提供了新发展模式的借鉴”;委内瑞拉总统马杜罗访华行程首站选择深圳,希望“学习借鉴深圳经济特区建设的成功经验”……
2022年3月29日,采茶人员在黄龙岘茶园采摘鲜叶。
中国发展道路越走越开阔,科学社会主义焕发勃勃生机,深刻启迪并鼓舞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探索。尼日利亚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查尔斯·奥努纳伊朱说,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国道路给了非洲新的自信,“拓展了我们的思维,有助于非洲各国进一步和谐共处,合作共赢,拥抱世界”。
“每个国家都有发展的权利,各国人民都有追求幸福生活的自由。”在推动全球共同发展的道路上,秉持人民至上的信念,中国同各国携手同行,始终致力于让现代化成果惠及更多人民。英国学者马丁·雅克认为,中国探索构建以人为本的新型现代化,充分展现大国自信。这种自信源于中国过去几十年来的崛起腾飞,也源于中华文明传承至今的天下情怀和世界观。
“中国追求的不是独善其身的现代化,愿同各国一道,实现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世界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坚定的话语,彰显一个东方大国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担当。
不久前,《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泰文版推介会在泰国举行,引发热烈反响。著作主要译者、泰中“一带一路”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威伦·披差翁帕迪说,习近平主席的治国理政思想为发展中国家解决贫困问题、迈向现代化、参与全球治理提供了全新选择和路径,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了东方智慧。
尼加拉瓜总统奥尔特加表示,在习近平主席卓越领导下,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不仅成功使数亿中国人民摆脱贫困,更为促进世界和平、特别是帮助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人民共享发展、提高福祉作出重大贡献,为世界带来希望。
(三)和合共生
2023年12月初,首届“良渚论坛”在杭州召开,世界各地300多名嘉宾齐聚一堂,开启穿越古今的文明对话,探寻不同文明的相处之道。
“相互尊重、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正确道路”“推动不同文明和谐共处、相互成就,促进各国人民出入相友、相知相亲”,习近平总书记在致论坛贺信中的温暖寄语,引发与会者强烈共鸣:“在地球村中,我们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员”“希望我们可以真正做到‘和而不同’,共同创造更加和谐的世界”……
2023年12月3日,首届“良渚论坛”在浙江杭州开幕,外国艺术家应邀出席首届“良渚论坛”。
当下,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大潮奔涌而来,人类社会再次来到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如何找到不同文明以及各国人民和谐共处之道,如何让这颗蓝色星球的未来更加充满希望,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注和深入思考的问题。
着眼全人类前途命运,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为努力目标,为人类描绘出一幅和衷共济、天下大同的文明发展新图景。
十年行而不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中国倡议扩大为国际共识,从美好愿景转化为丰富实践,从理念主张发展为科学体系,成为引领时代前进的光辉旗帜。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以一种制度代替另一种制度,不是以一种文明代替另一种文明,而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
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指明人类社会共同发展、长治久安、文明互鉴的正确方向。
面对个别国家炮制“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等论调、大搞意识形态对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有文明的互鉴才能实现共同的进步”。带着开阔的文化视野,深厚的文化积淀,习近平总书记遍布五洲的“文明足迹”,描绘出不同文明相交相知、互学互鉴的生动画卷。
文明的多姿,造就世界文明百花园的绚烂,也为人类现代化探索带来丰富启迪。在习近平总书记倡导下,中国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与多国举办“文化交流年”、开展经典作品互译等,增进文化交融、民心相通,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文明力量。
2023年12月25日,乘客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的哈利姆车站站台与雅万高铁高速动车组合影。截至12月24日,作为中印尼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的“金字招牌”,雅万高铁累计发送旅客突破100万人次。
提出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走出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新时代中国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人间正道上不断前行。
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倡导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观,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践行平等尊重、团结合作的秩序观……中国秉持天下为公的信念,推动完善全球治理,为建设更美好的世界勾勒出日益清晰的实践路径。
开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新阶段,践行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为动荡世界注入和合力量,为共同发展开辟崭新空间,为不同文明和谐相处树立典范。
坚守真正的多边主义,推动金砖扩员迈出历史性步伐,助力上合机制行稳致远,为打造亚太发展的下一个“黄金三十年”擘画蓝图,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出全球南方团结自强的时代强音,奏响多极化世界文明进步的动人乐章……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预言,人类的未来在东方,中华文明会成为世界的引领。
如今,蔚为大观启众智,高山流水引知音。
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开拓进取、笃行不怠的中国,一个海纳百川、自信开放的中国,一个立己达人、兼善天下的中国,必将以更加辉煌灿烂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一道,开辟人类文明更加美好的明天。
总策划:傅华 吕岩松
总监制:任卫东
策划:倪四义 班玮
监制:薛颖 韩墨
统筹:齐紫剑 闫珺岩 孙浩
主笔:韩梁 陈杉
编辑:乔继红 凌朔 张代蕾 赵嫣 王昭 刘品然 周晓华 董龙江 刘秀玲 张涛 刘辰煜(实习生)
摄影:牟宇 季春鹏 黄宗治 徐钦
新华社国际部制作
(责编:白宇、卫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