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国际农业合作 应对粮食安全挑战

发布时间:2024-06-04 22:44:27 来源: sp20240604

原标题:推进国际农业合作 应对粮食安全挑战

“现在,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含量接近400百万分率,2050年或将达到500百万分率。这意味着,未来的种子在全球气候持续变化的情况下,要保持高产稳产,将会面临巨大的挑战。”5月29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BMGF)首届农业研讨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在题为《粮食安全与种业科技创新》的主旨报告中提出了这个重要课题。

当前,全球农业粮食体系受到极端气候、地缘冲突、经济衰退、自然资源短缺等多重不利因素的影响,全球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世界各国只有携手合作,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化为行动,愿景转为现实,才能更好应对全球粮食安全挑战。科技创新对加速全球农业与粮食体系转型这一过程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孙坦在主持开幕式时表示。

如何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推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本次研讨会上,来自15个国家的25位海外农业科研专家,以及国内农业科研机构与高校等近300位专家学者聚焦“农业绿色发展的前沿技术创新及其应用”主题展开了研讨。专家认为,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保障全球粮食安全,是农业科技界的共同目标和面临的重大命题。

“能否通过改变作物的繁殖方式,来提高育种效率?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几年前我们启动了‘优薯计划’。该计划将马铃薯从4倍体转变为2倍体,从而使其从种薯繁殖转变为种子繁殖。这样一来,我们可以将马铃薯的育种周期从原本的10—12年大幅缩短至3—5年,并且将其繁殖效率提升1000倍。如今,一个种薯能繁殖出10个马铃薯。这一变革实现了马铃薯从种‘薯块’到播‘种子’的颠覆性转变。当然,这种创新方法不仅仅局限于马铃薯。”中国科学院院士黄三文提出了解决方案。

“未来食品的发展趋势是把食品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三种技术高度融合,生产我们所需要的各种食物。”中国工程院院士单杨建议,以未来食品为出发点来应对粮食安全挑战。“未来食品将变革传统食品工业的制造模式,因为它更注重人与地球的共同健康。”单杨说,未来食品要进行新食品原料与功能食品原料创新,解决食品安全与营养问题,同时还要解决食物供给和质量问题。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北方干旱半干旱耕地高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承办。(记者:马爱平 张佳星)

(责编:方经纶、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