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中华 | 文博)从汉代简帛中阅读历史的“细节”

发布时间:2024-04-26 07:44:18 来源: sp20240426

   中新社 兰州10月24日电 题:从汉代简帛中阅读历史的“细节”

  作者 戴文昌

  中国汉代戍边将士如何托关内友人“代购”?汉塞边关的“全国通缉令”长什么样?汉廷慰问边疆的接待费竟然是“AA制”?近日对外开放的甘肃简牍博物馆中,数万件简牍文物“走出深闺”,其中大部分为考古发现后首次展出。透过一件件简帛,可览汉塞边关的生活百态。

2023年9月,小朋友们在甘肃简牍博物馆里练习书法。 戴文昌 摄

  简牍和帛书,都是纸张发明前中国古人的书写载体。简牍为竹木材质,长度与筷子相仿,宽窄不一。帛书源于春秋,盛于两汉,以白色丝帛为书写材料,因材质珍贵且易朽烂,在墓葬和遗址出土物中并不常见。

  20世纪90年代初,出土于敦煌悬泉置遗址的一封汉代帛书《元致子方书》,是目前所知中国两汉时期地下出土物中保存最完整、字数最多的私人信件。

甘肃简牍博物馆里展出的《元致子方书》。 戴文昌 摄

  “元不自外,愿子方幸为元买沓(鞜)一两,绢韦,长尺二寸;笔五枚,善者,元幸甚……”信中,于敦煌戍边的“元”,托好友“子方”帮忙购置绢鞋、毛笔、响鞭,刻一方印章等事宜。

  “写信人‘元’、收信人‘子方’,都是汉代普通人,信中所言之事虽很平常,但让我们深切感触到两千年前古人的生活气息。”甘肃简牍博物馆副馆长杨眉说,汉代边塞的屯戍劳作、衣食住行、思乡之情等尽管尘封了两千年,但打开后依然温度满满。

甘肃简牍博物馆内展出的汉简。 戴文昌 摄

  秦末汉初,北部匈奴迅速壮大,汉朝北方边境大多陷入匈奴强兵威胁。汉武帝时期,大规模屯垦戍边开始推行。然而古时西北边塞环境恶劣,屯戍艰辛,饮酒之风盛行,酒后斗殴时有发生。不少出土汉简中都记录了酗酒斗殴致人伤残甚至死亡的案例。出土于甘肃酒泉汉代肩水金关遗址的汉简中就有一枚“全国通缉令”——“细身,小头,方面,小髭,少须,身端直,初亡(意为逃)时黑帻(帻:头巾)。”十余字勾勒出逃犯体貌特征。

  “梁米八斗,直百六十。即米三石,直四百五十。羊二,直五百。酒二石,直二百八十……”同样出土于汉代肩水金关遗址的《新莽劳边使者过界中费册》中,记录了朝廷派遣慰问戍边将士的官员吃了多少米、耗费多少盐等详细数字。

  接待费用谁出呢?“AA制。”甘肃简牍博物馆馆长朱建军告诉记者,据简牍记载,此次接待共花费1470钱,肩水金关共有27名官吏,每人约摊55钱。

甘肃简牍博物馆日前正式对外开放,图为游客在馆内参观。 戴文昌 摄

  公元前138年至公元前115年,汉武帝两次遣张骞出使西域,自此开始了中原王朝与西域的正式往来。“敦煌是西域进入汉朝的第一个郡治,因此也是汉王朝接受西方文化的要冲之地。”杨眉说,敦煌设有驿置机构,为西域来汉的国王、贵人、使者等提供饮食传车住宿。

  于1987年发现的敦煌悬泉置驿站,是迄今中国发现并保存最完整、出土文物最多的汉代驿置机构。在悬泉置汉简中,可找到楼兰、且末、乌孙等数十个西域国家使者途经悬泉置的“印迹”。譬如汉简《龟兹王夫妇留宿悬泉置》中就曾记载,为接待龟兹王夫妇,汉廷在悬泉置布置了“八尺床卧一张,皁若青帷”等生活物品。

甘肃简牍博物馆里展出的出土于敦煌悬泉置遗址的汉简。 戴文昌 摄

  在悬泉置遗址一面破损的泥墙上,还题写着目前中国所见最完整的汉代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文书——《四时月令诏条》。

  “春季禁掏鸟窝、夏季禁伐木、秋季宜修房屋、冬季禁掘土地……”这份颁布于西汉元始五年(公元5年)的“环保法”提出了“以时禁发”“用养结合”等思想,至今仍不过时。诏令题于驿站墙壁,以警示东来西往的人们遵循自然时序进行生产生活。

  简帛无声,却记载着浩瀚历史进程中的点滴细节。“简牍上的只言片语承载了真实过往,既有历史上的大事,也有史书中不曾记载的小事。”杨眉说,正因如此,作为第一手的出土文献材料,简牍在历史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补史、证史和纠史作用。(完)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