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内容,培育文化新业态(坚持“两创”·关注新时代文艺·聚焦文化新业态)

发布时间:2024-06-05 00:00:37 来源: sp20240605

  图为河南省郑州市“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剧场(航拍图)。   焦潇翔摄(影像中国)

  无论是沉浸式演艺,还是微短剧作品,受众对文化新业态的接受与反馈证明,优质内容始终是文化产品传得开、留得下的根本保证,也是文化新业态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如何将文化新业态特有的创意、技术、机制等要素优势运用在创作生产中,推出新的文化精品,成为当前急需破解的课题。为此,我们约请业界专家、一线实践者分享观点和经验,以期助力文化新业态高质量发展。

  ——编  者  

  

  贴近时代生活  厚植文化内涵

  祁述裕

  近些年,数字演艺、沉浸式展览、微短剧、人工智能创作、虚拟数字人、国潮设计等文化新业态如潮水般涌来,极大丰富了文化生产方式和消费体验,激发了文化市场活力。这些文化新业态或是借助科技手段,带来前所未有的感官冲击力;或是瞄准市场需求,培养超出以往的用户黏性。

  技术与内容完美结合,新业态才能立得住走得远

  科技赋能也好,深挖市场也罢,对文化新业态来说,都不能取代文化内涵的重要性。文化新业态要想保持生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贴近时代贴近生活,持续深耕优质内容。

  以灯光秀为例。灯光秀是一种集灯光、音乐、特效等多种元素于一体的艺术形式,其特点是通过大范围、多色彩的灯光变化给观众带来视觉享受。作为一种文化新业态,灯光秀一经出现就受到欢迎,被广泛运用于城市节庆活动中。早期灯光秀只有光的变化,形式单调,观众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后来,灯光秀又加上了投影,开始有了文化内容,比如对当地文化符号的光影呈现。随着艺术形式不断升级,又出现了讲故事的灯光秀,进一步提升了灯光秀的吸引力。今年春节期间,广东湛江上演的艺术灯光秀《军港之夜》,围绕湛江、海港、水兵等元素,设置了人物与光影的互动,有表演、有情节、有交互,受到好评。

  前沿数字技术极大丰富了艺术表现力、感染力,为培育文化新业态、新产品拓展了广阔空间。但数字技术只有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体现时代精神,才能彰显其魅力,才能产生传得开、留得下的文化产品。比如,依托网络技术产生的网络文学,一段时间里曾是“快餐小说”的代名词。而今,脱贫攻坚、科技创新、工业转型、职场生活等现实题材崛起,《大国重工》《复兴之路》等作品受到欢迎,历史传奇等传统题材也被赋予新的内涵,网络文学形成多元内容格局。再如,近年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数字技术广泛运用于演艺、展览、景区景点等,出现了各种沉浸式业态。但真正经得住时间淘洗的,是那些将前沿技术与文化内容完美结合的沉浸式作品。沉浸式演艺“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之所以走红,就在于其能以史诗的眼光,多维度展示中原大地波澜壮阔的历史、丰富多彩的文化,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文化新业态只有树立精品意识,才能从“网红”走向“长红”。现代社会生活的快节奏,使得短小的视听作品受到“Z世代”消费者的喜爱。据统计,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10.53亿人,使用率达96.4%。但一段时间里,微短剧等视听类型里不乏老套故事,制作粗糙。近来,深耕现实生活、回应时代话题、走精品化路线逐渐成为共识,不少内容和制作俱佳的微短剧问世。比如,《逃出大英博物馆》从一件流失海外的文物切入,将传统文化与当下生活场景相结合,以拟人化的方式,讲述文物回家的故事,赢得网友点赞,传递了微短剧的大情怀。最近热播的《我的阿勒泰》也以8集的小体量和较为精良的制作给视听市场带来一股清风,剧中秀美的自然风光、幽默的情节对话和浓郁的风土人情赢得观众认可。

  汲取多元养分,提升文化生产能力

  深耕内容要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亮点。只有走进生活深处,深入人们内心世界,表现普通人的所思所想所求,有烟火气、人情味,才能打动人心。文化新业态就是通过技术与现实的结合,让人们更加真切地感受我们这个时代的生活百态,在媒介变革中发掘生活底蕴,在数字技术运用中揭示人文精神,在国货潮玩中展示时代脉动。如2023年走红网络的国风动漫《中国奇谭》,第一集借助《西游记》的故事背景,巧妙讲述了一段职场故事,传递出每一次努力都有意义的生活理念,让不少青年观众产生共鸣。

  深耕内容要善于从地方人文符号中寻找灵感。一首歌、一座桥、一道菜、一栋房,都体现着当地的风土人情和生活方式,其背后都有丰富的故事。挖掘这些地方人文符号,能够开拓文化新业态的创意思路,为内容创作提供优质养分。例如,苏州创新开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昆曲、评弹、民间传说资源,以沉浸式演艺的方式推出《拙政问雅》《遇见姑苏·木渎往事》《寻梦山塘》等一批文旅产品,既叫好又叫座。

  深耕内容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掘素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堪称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无论是文学典籍、文物古迹,还是节日庆典、民俗传统,优秀传统文化与“Z世代”总能碰撞出惊艳的火花。比如,游客在洛阳穿汉服、在泉州簪鲜花成为新时尚;年轻人追捧国风设计,带火国风音乐、国风舞蹈,文化新业态市场需求日益旺盛。

  在汲取多元养分、厚植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文化新业态还应借力科技进步,丰富文化生产手段,提升文化生产能力。

  要积极拥抱智能工具带来的新机遇,提高人机共创的能力。科技进步,特别是大模型和生成式人工智能为文化生产带来重大变革,善用各种智能工具,实现人机共创,成为文化新业态从业者的必备能力之一。未来的艺术生产者不仅仅是人类自己,还有智能工具、智能机器人等。人类创作者需要不断培养新技能,包括虚拟世界的建构能力、交互式体验的创意能力、智能工具的使用能力等。

  要重新认识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的关系,提高价值共创能力。不同于传统文化业态中消费者仅仅是被动接受者,文化新业态打破了以往生产与消费的界限,消费者更主动参与文化内容生产,享受价值创造的乐趣。网络平台上,许多内容都是用户自发创作;行进式沉浸演艺中,观众既是观演者,也参与演出过程。文化新业态应善于引导消费者深度参与到文化生产中,实现价值共创。

  要拓展国际视野,提升配置文化资源的能力。现代科技带来了全新的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可以在更大程度上调动全球数据、文化和人才资源。应秉持开放包容心态,善用国际资源,加强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国故事,坚持内外兼修,不断拓展国际文化市场,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瞄准观众需求  托举视听精品

  梁  萌

  网络视听是深受观众喜爱的文化新业态之一,近年来热门佳作不断涌现。“爆款”的出现,并非偶然和运气,而是来自对观众需求、内容创新和行业环境的不断研究,来自艺术家、创作者最大潜能的激发,还来自科技、传播、运营等各方形成的合力。

  过去几年,网络视听精品意识增强,从深耕内容的角度来看,观众日益青睐具有现实质感的作品,回归现实、关注人生成为创作趋势。从《山海情》《人世间》,到《风吹半夏》《南来北往》,一系列现实题材作品反响热烈,印证着反映时代气象与百姓生活的精品内容最能引发观众共情。

  在爱奇艺的一次次创作实践中,我们发现以现实主义手法讲故事,弘扬真善美,成为一条可行之路。总结起来,就是在关注百姓叙事、直面现实境遇的同时,以温暖的基调表现人们对真善美、对光明和未来的追求。这类创作关注新时代的新话题,在新的语境中讲故事,不少作品播出时赢得高收视率、高话题度和高影响力,取得不错的观众反响和业界口碑。

  文艺的现实表达重要的是适应观众审美需求,让观众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在网络视听领域,有两类内容较为符合这样的要求。

  其一是能够引发观众想象的。影视是造梦的艺术,每个人都在想“我的人生有怎样的可能”,影视艺术的魅力正在于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为有暗香来》《宁安如梦》等网络文学改编剧集收获关注,就是因为主角丰富的人生体验,满足了观众对生活的畅想。网络剧《田耕纪》、慢综艺《种地吧》《向往的生活》等“种田流”作品受到喜爱,也是因为对于工作忙碌的青年观众来说,田园生活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满足感与收获感充满吸引力。

  其二是能够让观众代入自己、收获思考的。这就需要作品将角色的内心世界具象化、生活化,探讨人们普遍面对的问题,进而实现观众与人物情感的双向交互。在这一类型里,我们先后探索了青年生活、女性的成长与自立、社会变迁中不变的亲情纽带等主题。比如网络剧《风吹半夏》的标签是女性创业、钢铁工业、商业竞争,此前同题材网络剧成功项目很少,制作方也担心观看门槛过高。但事实证明,《风吹半夏》这样的现实题材作品把改革开放火热的创业故事呈现给观众,主角们坚韧拼搏的精神和共渡难关的温情引发观众心灵共鸣,作品播放量和热度值都名列前茅。

  要想推出精品,除了恰当的故事题材和创作手法,还需要一套高效率的创作机制。不同于文学的个人化写作,网络视听需要团结协作,需要全流程管理,各个环节都要“跑通”,才能跟得上观众需求。我们建立了一套较为成熟的项目决策会机制。一个剧集项目通常由多个内容制作部门及相关内容负责人共同决策,背对背投票,确保优秀创意脱颖而出;接下来,就是组建创作团队,挑选适合的演员;还要在改编创作过程中,集体研讨,细化主题,不断提升作品的思想境界;最后,还需要定位准确、手段清晰的宣传推广。每个人、每个环节、每个步骤形成合力,才能托举精品出现。

  未来,网络视听深耕内容可以瞄准“一老一小”的题材蓝海。目前,《外婆的新世界》等多部作品涉及老年生活,探讨老年话题。随着老龄化进程加快,银发经济在文化新业态中前景可期,但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的网络视听作品还远远不够。与之相对,少年儿童是社会的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同样需要更多优秀网络视听作品,让“屏幕中的课堂”质量高起来、内容丰富起来。为此,我们将在选题策划、内容创作等方面不断优化,以优质内容服务好更广泛的观众群体。

  多年实践让我们认识到,观众对优秀作品的刚需是不变的。网络视听肩负着影响人们精神世界的职责,所以,我们坚持向观众释放一种清晰笃定的信念:关心当下、融入生活,努力用好作品滋养每一个普通人的精神世界。希望观众不仅沉浸于精彩的故事和人物,还能从中获得前行的力量,更勇敢、更积极地面对生活。

  (作者为爱奇艺执行总编辑)  

  

  版式设计:沈亦伶

  《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28日 20 版)

(责编:赵欣悦、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