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中华丨唐人街)韩国仁川中华街:一碗炸酱面承载百年华侨记忆

发布时间:2024-11-05 09:44:53 来源: sp20241105

   中新社 仁川1月7日电 题:韩国仁川中华街:一碗炸酱面承载百年华侨记忆

  作者 刘旭 金琳

  提到韩国人最喜爱的中国料理,炸酱面当之无愧。在韩国仁川中华街上,就有一间炸酱面博物馆。

  炸酱面博物馆共两层,涵盖炸酱面的起源、发展和文化等内容,每年还会举办各种主题的特别展览。

图为2023年10月拍摄的仁川中华街上的炸酱面博物馆。  中新社 记者 刘旭 摄

  这间博物馆的前身是“共和春”中餐馆。1912年,华侨于希光在仁川创办的这家中餐馆,取名“共和春”,意在纪念辛亥革命胜利,迎接“共和国元年之春”。“共和春”被公认为韩国第一家以“炸酱面”为名售卖这道中华美食的餐厅。

  如今,炸酱面依然广受欢迎,但食客来到仁川中华街的选择越来越多了,东坡肉、干烹鸡、北京烤鸭、牛肉面、小笼包......中国各地菜系汇集于此。

  仁川华侨协会副会长周禧丰告诉记者,仁川中华街的餐厅早期以鲁菜为主,现在韩国流行的许多中国料理也都是由当年的鲁菜演变而来。例如“溜三丝”是将“三丝鱼翅”中昂贵的鱼翅换成其他海鲜和肉类,“糖醋肉”就是将“糖醋里脊”中的里脊换成更常见的猪大腿肉。

  每到春节、元宵、中秋等传统节日,这里都会有许多来购买传统点心的游客。

  这条街最有特色的点心之一是“恐喝饼”,也就是中国的“糖鼓子烧饼”。这里的“恐喝”是“唬人”的意思,因为这种椭圆形的糕点外面看起来很蓬松,但里面只有空气,让咬下去的人有种“被骗”的感觉。

  仁川中华街销售“恐喝饼”的店家,历史最悠久的是“复来春”。店主的儿子告诉记者,这家店开于1920年,“是我奶奶把‘恐喝饼’带到了韩国”。与中华街上很多为适应韩国人口味做出改变的中华料理不同,“恐喝饼”还保持着百年前的老味道。

图为“复来春”出售的“恐喝饼”。  中新社 记者 刘旭 摄

  在当地华侨华人眼中,仁川中华街不仅是一条美食街,还承载着深深的历史记忆。

  周禧丰说,仁川中华街所在区域早在140年前就是繁华地带。1883年仁川港开港后,现中华街所在的仁川市善隣洞一带吸引了大批华商、华农。其中,来自山东胶东地区的华侨最多,因为那里与韩国隔海相望,环境气候相仿。

  华侨在韩国兢兢业业,事业风生水起,促进了当时韩国本地比较落后的生产和经营能力。同时,大量华农为韩国引进了许多蔬菜品种。周禧丰说,韩国泡菜用的白菜(用于需要腌制两个季度以上的泡菜)、大头菜、胡萝卜、洋葱、青椒等,最早都是由华农在韩国栽培的。

  通过仁川中华街炸酱面博物馆的展览可以看到,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炸酱面还被视为一种高级料理,一般人只有在特定节日或庆典才会吃。1948年山东华侨开发的“狮子牌春酱”,制作方法便捷、价格低廉,也更符合韩国人的口味,让炸酱面逐渐成为韩国人的日常美食。

  如今,仁川中华街最具代表性的美食还是炸酱面。从仁川站去往第一牌楼的一整条街,两旁都是以炸酱面为招牌的餐厅,被称为“炸酱面街”。

图为2023年10月的仁川中华街街景。  中新社 记者 刘旭 摄

  在这里,游客们可以品尝到白炸酱、百年炸酱等特殊的炸酱。白炸酱面的酱是白色的,由黄豆制成,味道较韩式炸酱面更清淡。百年炸酱面外观酷似中国炸酱面,但味道却更像韩国炸酱面,但比韩式炸酱面稍咸,酱味浓郁,几乎没什么水分。

  经历了新冠疫情期间的艰难时光,目前仁川中华街正在逐渐复苏。周禧丰告诉记者,除了韩国本土和中国的游客外,许多来自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的游客也很喜欢仁川中华街的美食和文化。

  2023年10月,仁川中华街举办了为期两天的“仁川中华新100年庆典”,推出多项体验中国文化的活动,如中国传统音乐表演、月饼制作体验、关公像巡游等,以铭记中华街一百多年的历史,并充满活力地开启下一个一百年。(完)

【编辑:付子豪】